您搜尋的 如果 培養 小孩 責任 ,共有 27,921 筆結果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 如何培養小孩負責任的態度?請小孩收玩具,只有拿出「家法」才能讓孩子自己收,不然他會說「別人也有一起玩,要一起收」;或是裝可憐「都沒有人幫我」。 三催四請才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是常見的教養問題。想培養孩子負責任,專家建議如下: 1.幫孩子建立該為自己負責任的認知: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屬於他自己的事,他有必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沒有人可以代勞,以及完成後他可以獲得的價值回饋。例如收玩具,家長可給予孩子明確的時間規範: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內收好玩具。若孩子還沒有時間感,可運用計時器,告訴孩子,鈴聲響了就代表時間到。在時間內孩子若未達到要求,父母切勿因為孩子做不到就替他完成,結果反而讓孩子養成倚賴或無所謂的態度與習慣。 林佩蓉說,在培養自律小孩的過程中,家長堅定的教養態度是關鍵。四或五歲的小孩不收玩具,家長必須讓孩子了解,不自己收拾的後果,例如不收玩具就不能玩玩具。如果是三歲的幼兒,家長可協助他收拾,但過程中孩子才是主導者,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引導者,告訴他如何分類、該收在哪裡……。若孩子有進步,即使只有一點點,父母也一定要稱讚和鼓勵他,讓他感受到自行完成的成就感及滿足感。 2.讓孩子幫忙做簡單的家事:四、五歲的孩子能做的家事很多,例如收拾東西、把東西歸類擺整齊、摺衣服、洗杯子、擺碗筷、擦桌子、擺餐具……等,讓孩子參與家務,可以為孩子帶來「我也可以」的成就感。父母也可以分派一份簡單但例行要完成的任務給孩子,如每天幫忙擺碗筷,養成孩子的責任感。 3.集點獎勵計畫:這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針對你認為孩子該自我負責的事項,列一張清單,並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孩子自己完成他該做的事,即能獲得點數。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 趙蕙鈴提醒父母,培養孩子自我負責的同時,也要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該收的玩具是不是太多了,讓孩子感覺壓力很大。孩子也可能不知從何下手,此時大人可給予適切的幫助,引導孩子將玩具分類,安排各種玩具收拾的優先順序,也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天早上跟昨天晚上各有一件事情 今天早上呢 寶寶貝吃早餐的時候 邊吃邊玩水杯 結果就把水弄得滿地都是 媽咪上樓的時候 看見寶寶貝自己在擦地板 他見媽咪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咪 對不起 我把水打翻了" 這時的媽咪已經看見寶寶貝在收拾善後 所以不會生氣 因為孩子已經知道自己負責任了 媽咪還應該讚美寶寶貝呢 當媽咪在換衣服的時候 寶寶貝說"媽咪 謝謝你沒有生氣" 另一件是昨晚寶寶貝9:30躺上床 媽咪陪著 但寶寶貝動來動去 想辦法跟媽咪聊天 就是不睡 後來媽咪乾脆不陪著躺了 結果 這個寶寶貝竟然躺到10:50才睡著 媽咪告訴寶寶貝 如果他撐到這麼晚睡 那早上起床的時候就必須要起得來 不要讓大人一直叫 這樣媽咪會生氣 果然今天早上寶寶貝沒有讓媽咪叫很久就起床了 自己還說"媽咪 我今天早上很快就起來了 ㄏㄡˋ?" 從這兩件事 可以知道寶寶貝不喜歡媽咪生氣 說真的媽咪一定不喜歡生氣 但是在培養責任感的過程好痛苦 媽咪試過讓他慢慢來 上學遲到了 看看他會不會自己頓悟 結果呢? 小孩當然不會頓悟 因為阿公阿嬤會在樓下催促並且儘可能的幫他穿鞋弄東西 這個培養就破梗了 所以要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與獨立能力時 必須要在不讓阿公阿嬤心疼的狀況下進行 真的很難 看到你今天為自己負責任的兩件事 媽咪為你嘉獎壹次
我的小孩最近常說的三個字是「誰叫妳…。」 譬如說有一次,我帶他去踢足球,有好幾次他都接不到球, 一時說媽媽站太遠,一時說媽媽踢太用力,最後他生氣的在發脾氣。 我想要安撫他的情緒,他不但不領情, 還生氣的邊打我邊說:「都是妳啦!」 我沒好氣的說:「你不可以打媽媽,請妳說對不起!」 經過了一番掙扎後,他才小聲的說:「對不起!」 接著他突然變得理直氣壯地說:「但是,誰叫妳把球踢哪麽遠…」 當時我還不以為然,想說他可能在氣頭上,所以硬要跟我爭辯。 到了晚上,當一切都過去了,我們躺在床上聊天 (我們習慣在睡覺前把一天發生的大小事情回顧一次), 當我問到他生氣打我的事情時,想不到,他還是認為是我的錯。 那時候,我真的感到很懊惱。 其實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幾次,雖然每次到最後他都會道歉, 但是他好像都不認為自己有錯。不管我怎樣跟他解釋, 他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 「但是是妳先不對」、「但是是他一直要搶我的球」, 他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我不希望我的小孩長大後成為一個只會推卸責任,沒擔當的人。 我們當父母的,必須要教導小孩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敢任意妄為。 小孩為什麽想要把責任推給別人呢? 美國行為治療師 James Lehman, MSW 認為,小孩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的原因是: 小孩不想要被罵 其實我們大人也一樣; 自己遲到了,卻怪天氣、怪交通,重點就是不想被老闆罵。 不想承擔後果 不管是要他們道歉或是處罰,都是小孩不願意承擔的。 不想要被否定 如果小孩經常的被說這個不對,哪個不是,是蠻令人沮喪的。 但是原來小孩發展出「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 是從父母或照顧者第一次問他「你為什麽這樣做」開始。 試問哪一個父母沒有說過這句話? 有時候小孩答不出個所以然來,父母還會幫他們找理由: 「是因為妳覺得很好玩嗎」、「是因為你不知道危險嗎」。 原來我們一直在「訓練」小孩為自己的過錯找藉口! 原來當小孩說「對不起,但是…」時, 他們其實是在說「對不起,但是都是你 (或是其他人) 的錯」, 或是「對不起,但是不關我的事」。 他們道歉只是為了要安撫大人,希望大人不會生氣, 其實他們並不想要承認或是認為自己有錯。 他們會在「對不起」後面加上他們的解釋或藉口,讓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慢慢的,小孩會習慣性的把自己的過錯都推卸給別人, 變成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 所以當小孩做錯事情時,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避免他們把責任推卸給別人,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呢? 不要問小孩「為什麽」 如果我們問他「為什麽」,只會給他機會為自己的行爲辯護。 父母應該針對小孩的問題和小孩溝通, 讓他們知道不管他們的理由是什麽,有些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 「我看到你推妹妹,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覺得現在應該怎麽做?」 以我自己的例子,如果要我忍住不問「為什麽」其實有點難, 所以我會改問「發生什麽事」。 因為當我問「發生什麽事」時, 我是希望小孩只要把事情發生的經過說給我聽,不需要他加入任何自己的解釋。 「我在玩玩具,妹妹突然跑過來搶我的玩具,然後我把她推開。」 雖然當時的情況是情有可原,但是小孩推人的動作還是不應該, 所以還是需要為了他的魯莽行動而道歉。 讓小孩面對自己的問題 當小孩做錯事情時,通常我們都會要求他們道歉。 有些小孩會毫不猶豫,甚至嬉皮笑臉的說「對不起」, 但是我們會懷疑他的誠意。 也許他常常被要求說「對不起」,所以已經麻木了; 而且他知道只要他說「對不起」,他便可以離開哪個狀況。 他已經把「對不起」當做是逃避的工具,應付大人的伎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孩根本沒有辦法學習承擔責任; 道歉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意義,很快的,他又重犯。 如果說「對不起」已經變成一種形式,再多的道歉都沒有用。 小孩應該學習面對自己的問題,指出自己的過錯, 譬如說「我不應該弄壞妹妹的玩具。我下次會好好的問妹妹借玩具,而不會用搶的。」 當小孩說「我不應該…」時,他承認他有過錯; 當他說「我下次會…」時,他的腦袋裡有認真的思考解決的方法。 對於小孩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 不一定每次都要道歉 有時候「對不起」三個字真的很難說出口,特別對於年紀比較大, 或是個性比較好勝、倔強的小孩, 說「對不起」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他們寧願接受處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 但是他們不認錯,並不代表他們不知道錯。 同樣的,我們也不希望有一個常常把「對不起」掛在嘴邊, 但是卻從來沒有真心悔改的小孩。 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可以自己思考解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們道歉。 「你不一定要道歉,但是我希望你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下次應該要怎樣處理。」 有時候我們會太執著要求小孩道歉,卻沒有顧慮到小孩的自尊心。 我們可以從小孩的表情知道,其實他們自己也知道錯, 但是因為在氣頭上,所以嘴巴打死都不要承認。 通常我會把小孩帶到房間,讓他先冷靜一下, 等他情緒好一點後,再和他慢慢溝通,了解當中是不是有什麽委屈。 不要讓小孩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 有時候小孩不只在道歉時會為自己找藉口,意圖逃避責任; 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發現他們常常怪東怪西。 譬如,小孩起床起得晚,卻怪媽媽開車開太慢,所以害他遲到; 或是,小孩積木拼不好,就覺得是積木有問題。 他們不會反省自己有沒有不對的地方。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便要多訓練小孩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小孩哭鬧,或是因為拼不好積木而發脾氣時, 父母可以對他們說「這樣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或是「我們試試看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等, 讓小孩從小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概念。 我們也可以直接問小孩「問題在哪裡」, 給小孩思考的機會,訓練小孩找出問題的所在,然後面對它。 我們從生活中的小事情開始教導小孩, 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才知道應對的方法,而不會只懂得哭鬧或是推卸責任。 其實我覺得小孩有不當的行為,父母本身要負很大的責任, 是不是我們平常太遷就小孩? 我們自己有沒有愛找藉口的習慣呢? 有沒有給小孩學習面對問題的機會? 或是每次遇到問題,我們都搶先去為小孩解圍? 這些都是我要反省的問題。 我很明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過來, 所以我會把握每次小孩「發難」的機會, 希望可以慢慢的把小孩的行為和觀念糾正過來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
「斯斯」有兩種,「爸爸」有三種每次作文班小朋友寫「我的家人」題目時,關於爸爸的描述,大致可分為三種:圖片來源/Pixabay第一種爸爸叫做「電視(電腦)爸爸」。小朋友筆下的這類爸爸...
日前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台灣兒童的自理能力不如美國兒童,根據專家分析,這與照顧者是否提供環境學習有關。而自理能力好的孩子,未來面對挫折壓力的適應力會比較好,所以培養自理能力,值得爸媽...
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在學習、持續學習,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
罪惡感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中是很複雜的。我們覺得罪惡,孩子覺得罪惡,我們的罪惡讓他們也覺得罪惡,反之亦然。但研究發現,某些罪惡感對於孩子的發展是健康的。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諦研究...
現代父母生得少,對孩子總是小心呵護;再加上做父母的總是希望孩子幸福而不受苦、順利而不受挫,於是給孩子用最好的、吃最好的,幫孩子打點好一切事情。但父母「做太多,給太多」,過度溺愛,反...
兒童大腦研究專家費爾・麥格羅博士(Phil McGraw)有一套兒童契約理論,內容是父母可以和孩子簽署一份合約。在合約裡,父母可以寫出他們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到了,那麼會有...
大人常對孩子說:小孩子要有禮貌。但對許多孩子來說,禮貌很抽象,家長需要給予更具體的例子和示範。人潮擁擠的大賣場,小男孩推著購物車橫衝直撞,隨口說著:「閃邊、閃邊!」被撞著的中年男子...
在教養小小魚的時候,我試了很多種方法,其中,對於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所提出的「自然後果法」,特別情有獨鍾。遵行盧梭的「自然後果法」盧梭所謂的「自然後果法」,意思是,當孩子...
(1)母親中央型家庭我丈夫是報社記者,下班回家都很晚,只有假日孩子才能見到丈夫的面。一直以來,家事和帶小孩我一手包辦,並且樂在其中。家裡住的是公司宿舍,所以許多鄰居媽媽都樂意提供協...
今天,仍有不少人公開宣稱,責罵對小孩的教育有幫助。很多人認為,該罵的時候就要罵。我想大概有更多人認為,每天的生活中要完全不罵小孩,實在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責罵沒辦法讓小孩認同自己有價...
當媽的真辛苦,要工作、照顧小孩、煮飯,還要打掃家裡…當媽的實在太Blue了!眼看新年前的大掃除即將來臨,老公卻還在客廳翹腳看電視,孩子大的叫不動,小的在哭鬧,怎麼辦?...
常常會有朋友問我們是怎麼教育小孩的;為什麼在陌生的環境也可以很大方又有禮貌?說真的。我也曾經為小孩的成長深深的困擾過。畢竟台灣的教育是注重課業,我的求學時期功課又非常好小蕎上小學時...